近日,一场有关“皮大王”教育引发了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公平争议:在一所市中心的学校里,三年级的嘉嘉因为“调皮捣蛋”,时常让课堂变得“鸡犬不宁”,学校请来家长配合教学。然而,家长进教室“坐镇”不仅让家庭压力倍增,也让授课老师和同班同学感到拘束。在嘉嘉所在的有31位学生的班级中,究竟该是1>30还是30>1——既要关注个体差异的孩子,更不能忽视其他孩子的正常教育,让校方颇为棘手。
如何才能找到开启嘉嘉教育之门的“钥匙”?对此,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聘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陈默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近年来,像嘉嘉这样的问题孩子数量有上升趋势。“这样的孩子需要个别化的教育,而家庭也要学会和学校合作,并及早对他进行适当的干预矫治。”
“调皮”学生影响同学
嘉嘉的个头在同龄人中偏小,虽然看上去安静腼腆,但很顽皮。学校教导主任说,嘉嘉给她最大的印象是注意力不太集中、行为“幼稚”,有时会在上课的时间随意站起来走动或在地上打滚,有时候则会故意掀起窗帘兜在同学头上,更有时候会吓得女生哇哇大叫。“有次课堂测验时,他因为不乐意,当着老师的面把试卷撕了。学校也接到过好几次同班家长的投诉。当然,嘉嘉也有懂礼貌的时候,会主动和老师打招呼。”
去年底,嘉嘉这些“个性”也引来了其他学生和家长的非议,学校找家长来协商,最后达成了家长进教室观察的共识,请家长配合个性化教学。可是一两个月后,因为家庭原因,原本“进课堂”的嘉嘉妈妈和奶奶没法再坚持下去。当然家长也有苦衷,孩子的父亲有智力障碍,嘉嘉曾经做过两次智力测试,属于偏下,这也可能是孩子不爱学习、注意不集中的原因之一。家里已经尽力配合学校的教育,整个2年级家长几乎天天从长桥赶到普陀送饭,下午接回家“补课”。如今因为爷爷患病去世,奶奶体力不支,有点力不从心,希望学校给予更多的理解。
于是,在教育嘉嘉问题上,家长与校方又发生了多次激烈的碰撞。如何让嘉嘉这样的“皮大王”更好地成长,究竟该由谁来教育、怎么教育引发了争论。校长有点无奈地说,嘉嘉这1个孩子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是要保证,那么受到他影响的班里其他30个孩子的权利也是需要公平对待的。
“皮大王”需科学认识
嘉嘉所在学校的校长说,像嘉嘉这样的“个性孩子”人数和种类都比以前多,从原来一个学校只有一两个,到现在每个年级总有一两个。“一方面,电子产品、信息社会产生的多元性,使孩子对图像敏感了,专注度却下降了,难以静下心来。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中过多的宠爱,也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不受规矩约束。”
陈默说,她接到的类似案例咨询也是逐年递增,嘉嘉这样的情况需要家长科学认识,并及早通过专业的机构进行干预矫治。“一类是孩子存在神经功能问题,比如,非典型自闭症的孩子、严重的多动症问题等,这类孩子比例达到6%至7%。需要有专家指导的综合性干预。如果孩子一年级时,家长不带他去诊断评估,很可能会错过最佳干预时间。另一类是孩子有情绪问题,在行为上表现为调皮、不受控制等糟糕形式,这种情况多数是和家庭教养有关,如果改变亲子互动模式和环境就会有改善。”
但是,陈默也坦言,家长的顾虑让不少孩子错过了黄金干预期。“一些家长拒绝承认孩子有问题,害怕专业机构的诊断会给孩子贴上‘标签’,容易受到歧视。另一些家长则因为本身缺乏科学的认识,觉得调皮捣蛋并不是什么问题,而错过了矫治的机会。”
干预矫治是长期行为
这几日,学校和嘉嘉妈妈多次沟通,再度达成了共识:针对嘉嘉这样的有“个性”的“皮大王”,学校采取家校合作的协商式教育,尝试着为嘉嘉推出个性化的教学,成立学生互助小组,并在必要时引入心理专家进行干预和矫治,家长则无需再坐镇课堂。
“学校和家长协商结果并不是一个结束,教育嘉嘉这样的孩子光靠学校一己之力,或者光靠老师和同学的爱心是不行的。”陈默说,普通学校现在遇到嘉嘉这样的孩子通常都是束手无策。“第一是缺乏专业的评估。第二即使诊断出来,学校究竟该怎么办,也是一个难题。诊断不是目的,而是要想办法矫治,而这个干预矫治不是今天请了个专家,明天‘皮大王’就变成一个新孩子,需要好多年坚持才有效果。”
陈默建议,针对问题孩子的矫治和教育,我国的普通教师还缺乏培训,得向国外和境外先进的做法取经。“比如在我国台湾,每所普通学校都会配备一名特殊教育老师。特殊的孩子在经过诊断和评估后,就会有一系列的个性化教学方案,比如,哪些课可以在普通课堂里面由普通教师教授,哪些课需要由特教老师来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因采访对象为未成年人,文中“嘉嘉”为化名)。
原标题:寻找开启“皮大王”教育之门“钥匙”。